恶性社会案件与性别暴力
恶性社会案件与性别暴力
这类案件以其极端的暴力和残酷性,往往能暂时超越阵营对立,引发更广泛的社会共鸣与反思。
丰县八孩铁链女事件【!】
2022年1月,一段视频震惊全国:江苏徐州丰县一名生育了八个孩子的女性杨某侠,被铁链锁在一间没有门的破屋之中,精神失常,牙齿几乎掉光。此事引发的舆论海啸超越了以往任何一次性别议题的讨论,公众的愤怒指向了背后可能长达数十年的人口拐卖、基层政府的系统性失职与包庇、以及法律在农村地区的失效。地方政府连续发布四份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通告,进一步摧毁了公信力,最终导致江苏省委省政府成立省级调查组介入。最终,其“丈夫”董志民因虐待罪、非法拘禁罪被判刑九年,多名人贩子也被判刑,十余名地方官员被问责。 “铁链女”事件是观察简中互联网性别战争的一个重要坐标,因为它展示了现有话语框架的局限性。在此之前,网络上的性别辩论多集中于都市中产阶级关心的议题,如职场歧视、话语权、情感关系等。而“铁链女”以一种无可辩驳的、残酷的物质现实,闯入了这场相对抽象的辩论。视频中赤裸裸的苦难,使得诸如“诬告”“男女对立”等常见叙事瞬间显得苍白无力。它迫使舆论暂时超越了阵营之争,回归到对基本人权、女性生存安全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根本性质问上,并揭示了性别暴力与阶级、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之间深刻的内在联系。
唐山烧烤店打人案【!】
2022年6月,一段监控视频在网络上疯传:在河北唐山一家烧烤店,一名男子骚扰邻桌女性遭拒后,伙同多人对该女性及其同伴进行了极其残暴的围殴。视频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全国性的公共安全恐慌和对社会秩序的深刻质疑。 该事件是国家权力如何主导和重塑公共叙事的经典案例。事件初期的舆论几乎完全聚焦于“性别暴力”,公众的讨论核心是女性在公共空间无时无刻不面临的安全威胁。然而,官方的应对策略迅速将叙事重心从“性别”转向了“涉黑”。通过将此案定性为黑恶势力犯罪,并随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雷霆行动”进行“扫黑除恶”,当局成功地将一个可能引发广泛女权动员的政治议题,转化为一个由国家主导、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的治安问题。这种叙事转换,一方面回应了民众对安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有效地消解了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性别文化批判。主犯陈继志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24年。
顺风车女乘客遇害系列案件
主要指2018年发生的两起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女乘客的恶性案件(郑州空姐遇害案和乐清女孩遇害案)。这两起案件暴露了网约车平台在安全审核、客服响应和风险控制方面的巨大漏洞,引发了公众对共享经济模式下女性安全问题的严重关切。事件直接导致滴滴顺风车业务在全国范围内无限期下线整改。
杭州杀妻案
2020年7月,杭州男子许国利因家庭矛盾,将其妻子来惠利杀害后碎尸,并抛入小区化粪池中。在妻子“失踪”初期,许国利曾冷静地接受多家媒体采访,误导公众视线。警方最终通过排查38车粪水,找到了人体组织,从而破案。此案因其作案手法的极端残忍和凶手的冷静伪装而震惊全国。案件细节,特别是“化粪池”,不幸演变成一个网络迷因——“化粪池警告”,被部分网民用于在两性争论中恐吓和威胁女性。
抖音网红拉姆被前夫烧死案
2020年9月,四川藏族网红拉姆在直播时,被闯入家中的前夫唐某泼洒汽油后纵火,全身大面积烧伤,半个月后不幸去世。拉姆生前长期遭受唐某的家庭暴力,曾多次报警、离婚,但仍未能摆脱其纠缠与暴力。此案引发了公众对家庭暴力认定、离婚后人身安全保护以及公权力干预有效性的深刻反思,并推动了社会对建立更强有力的反家暴法律机制的呼吁,即“拉姆法案”的倡议。
其他案件
- 苏州杀夫藏尸案:2023年3月,苏州女子查某丽因家庭矛盾将丈夫庞某伟杀害,并将尸体藏于家中冰柜长达数月。
- 合肥女子杀害男童案:2021年11月,合肥一名有精神病史的女子董季萍,无故将一名15个月大的男童从蛋糕店抱走,并从18楼楼顶扔下致其死亡。该案发生后,网络上曾流传凶手与极端女权组织有关的谣言,但并无证据支持。
- 《消失的她》:2023年上映的悬疑电影,讲述了丈夫为骗取保险金而将怀孕妻子推下悬崖的故事。该片票房大卖,其情节被认为影射了2019年发生在泰国的“中国孕妇坠崖案”,引发了公众对婚姻关系中“枕边人”危险性的广泛讨论和恐婚情绪。